資訊分類
聯系佳業佳境
- 景觀水處理:使用微生物凈化水體 提高透明度[ 10-19 14:18 ]
- 景觀水正常的顏色應該是半透明、清澈,肉眼觀察不渾濁的。景觀水中可能會溶進一些有顏色的物質,這些顏色會使水渾濁,或者會使景觀水變不透明,影響了水的觀賞效果。這些異色的去除是景觀水處理的任務之一。 景觀水中的溶解物一般是無機鹽,有機物COD,這些溶解物分子較小,采用孔隙過濾法是不能除去的,因此傳統的、常用的過濾法不能夠除去溶解性污染物。去除水中溶解性污染物一般是將可溶性污染物吸附進固體物質、分解成小分子無機物或轉化為沉淀等,現有的方法有吸附材料吸收、微生物分解、化學氧化法等。 對于景觀水來說,化學氧化法
- 城市哭泣的母親河[ 10-11 10:09 ]
- 水是生命的起源,河道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發祥地,在社會發展之初,人類在河道沿岸興建土木、安家落戶,靠著一方水土養育著人類文明,可以這么說河道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。
- “微生態活水(HDP)直接凈化工藝”公益講堂成功舉辦[ 09-06 18:30 ]
- 2015年8月30日下午兩點,一場關于“微生態活水(HDP)直接凈化工藝”的思想盛宴在“LAU景觀實踐”公開課堂上成功舉辦, 佳業佳境創始人、首席技術專家黃建軍總經理親自授課。
- 微生物:微生物在水處理中的作用[ 01-13 14:19 ]
-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。微生物的特點總結起來就是小(個體微小)、簡(構造簡單)、低(進化地位低)。 微生物分布廣,在自然界任何角落都有微生物的“身影”。水體中亦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,可分為非細胞形態的和細胞形態的兩大類,具體分類如下: 其中,大量的微生物具有氧化分解復雜有機物和某些無機物,并將這些物質轉化為簡單的物質,或將有毒物質轉化為無毒物質的能力。這些微生物可被利用于廢水處理上,稱之為(微)生物處理法。 水體的污染物包括蛋白質、氨基酸、油類等好
- 微生物:微而不微[ 10-19 14:21 ]
- 微生物的現代定義為: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。不過有些微生物諸如屬于真菌的蘑菇、靈芝等是肉眼可以看見的。 微生物學專家周德慶教授的定義是:微生物是形體微小、單細胞或個體結構簡單的多細胞、甚或無細胞結構的低等生物的統稱。 因此,微生物并不單單只是我們通常所想到的病毒、細菌,而是千姿百態、種類繁多。自然界中有10萬多種以上的微生物,廣泛存在于空氣、水、土壤和各種物體、動植物體、人體表面及與外界相通的腸道中。并且這些微生物中絕大多數是有益的,正化身為“正義斗士”在為人類
- 曝氣:人工景觀湖水處理需要增氧的重要性[ 10-19 14:22 ]
- 人工景觀湖出現黑臭、藻類泛濫現象,往往此時湖水中溶解氧極低,需要增氧。一般而言,增氧能夠實現以下幾個功能: a.降解有機物污染,消除黑臭 在充足氧氣和豐富好氧微生物的環境下,湖底的有機物厭氧降解所產生的甲烷、硫化氫等有毒、有害氣體劇減,有機物污染指標COD、BOD明顯下降,黑臭現象消失。 b.減少水體營養鹽含量 充氧后,抑制了湖底厭氧菌的有機質分解過程,使湖底氮、磷營養鹽的釋放量減少。同時,好氧微生物的活動,
- 景觀水處理:水池過濾在景觀水處理中的不穩定性[ 10-19 14:24 ]
- 水池過濾是在湖岸上建設機房,將景觀水抽出后過濾干凈,再輸送回湖中。有些人認為過濾的出水水質清澈,水質指標容易控制,所以比較適用。這種說法對于游泳池這種室內池來說是適用的,但是景觀水池多數在室外,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雜質很容易進入到水中,造成池水發綠的狀況,這種污染情況是過濾所解決不了的。 過濾設備中一般采用沙缸過濾,就是具有一定粒度的濾料來過濾,但是由于濾料之間的空隙還是比較大的,只能過濾掉水中粒徑較大的雜物,而藻類的直徑一般很細小,不容易過濾干凈,即使出
- 人工景觀湖水質惡化之水體富營養化[ 10-19 15:20 ]
- 水體富營養化(eutrophication)是指生物所需的氮、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水體,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,水體溶解氧量下降,水質惡化,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。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時,浮游藻類大量繁殖,形成水華。因占優勢的浮游藻類的顏色不同,水面往往呈現藍色、紅色、棕色、乳白色等。 1、機理 氮、磷通常是植物生長的限制因素,在水系統中往往是這些含量有限的營養物質導致富營養化。生活污水、工業廢水以及農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、磷及其他無機鹽類。水體接納這些廢水后,營養物質增多,促使自養型
- 人工景觀湖水質惡化之水體黑臭[ 10-19 14:25 ]
- 水體黑臭是有機物污染的一種極端表現,由于水體缺氧,有機物腐敗而造成的。當大量的有機污染物進入水體,在好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,消耗了水體中大量的氧氣,使水體轉化成缺氧狀態,致使厭氧細菌大量繁殖,有機物腐敗、分解、發酵使水體變黑、變臭。 1、致黑機理 水體的致黑物質可以分為2部分:以固態或吸附于懸浮顆粒上的形式存在于水體中的不溶性物質、溶于水的帶色有機化合物(主要是腐殖質類有機物)。 其中,懸浮顆粒對水體致黑起主導作用。水體發黑發生在厭氧環境中,不同厭氧微生物的參與下會產生易被氧化的FeS及MnS等黑
- 前置庫技術在景觀水處理中的應用[ 10-19 14:26 ]
- 在人工景觀湖中,有些水源水質為地表水Ⅴ類或是劣Ⅴ類,不能直接排入人工湖,需要對原水進行預處理。這里介紹的便是對原水預處理的理念來自國際領先的河湖、水庫來水處理技術——前置庫技術。 所謂前置庫,就是在大型河湖、水庫內入水口處設置規模相對較小的水域,將河道來水先蓄存在小水域內,在小水域中實施一系列水凈化措施,同時沉淀來水挾帶的泥沙后,再排入河湖、水庫。前置庫的設立,能夠有效減少外源有機污染負荷,無占地,目前該技術在國內太湖、滇池等都有所應用。 在人工景觀湖實際應用中,一般在人工湖
- 黑臭水體有多火?十六個省市的黑臭水體整治方案告訴你[ 08-25 14:54 ]
- 近幾年,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,水環境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,尤其是水十條出臺以后。而黑臭水體是百姓反映極為強烈的水環境問題。治理城市黑臭水體的已經成為環境治理的重點。那么黑臭水體整治是如何火起來的?
- 景觀水處理:直接凈化與間接凈化差別[ 10-19 14:27 ]
- 從大的方面來講景觀水處理方法大致可以分為間接凈化法(氣浮技術、過濾技術)和直接凈化法(動植物生態處理技術、微生態活水(HDP)直接凈化技術)。 1)間接凈化法所采用的共同模式主要是將水體從湖中抽出,在外部的水處理機房凈化處理后再注入湖里。常見的過濾法、氣浮法都屬于間接凈化法。 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是循環周期瓶頸限制,由于建造成本限制和湖邊土地限制,水處理機房不可能面積很大,當水量達到幾千立方乃至幾萬立方時,水處理的循環周期就會很漫長,幾天才循環一次。夏季湖水污染快,還沒等處理一遍湖水又變臟了,即使處理
- 【熱點】看環保部、財政部、清華大學專家如何解讀環保PPP[ 10-11 10:33 ]
- 縱觀我國PPP模式發展歷程,在經歷探索、推廣和反復階段后,2013年11月之后迎來了新一輪熱潮,也被越來越多人熟知,并在交通、水利、環保等諸多領域開展。據相關統計截至2016年6月底,入庫項目9285個,總投資額達十萬億,PPP盛宴全力開啟!
- 水池過濾在景觀水處理中的不穩定性[ 10-19 14:28 ]
- 過濾是常見的一種景觀水處理辦法,即在湖岸上建設機房,將景觀水抽出后過濾干凈,再輸送回湖中。有些人認為過濾的出水水質清澈,水質指標容易控制,所以比較適用。這種說法對于游泳池這種室內池來說是適用的,但是景觀水池多數在室外,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雜質很容易進入到水中,造成池水發綠的狀況,這種污染情況是過濾所解決不了的。 過濾設備中一般采用沙缸過濾,就是具有一定粒度的濾料來過濾,但是由于濾料之間的空隙還是比較大的,只能過濾掉水中粒徑較大的雜物,而藻類的直徑一般很細小,不容易過濾干凈,即使出水干凈,水中也會含有微
- 2014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——向污染宣戰[ 10-19 14:30 ]
-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,會議通過了《人類環境宣言》,并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“世界環境日”。我國從1985年6月5日每年各地都會舉辦紀念世界環境日的活動,2014年4月修訂公布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》第十二條:每年6月5日為環境日。 今年,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是“向污染宣戰”。向污染宣戰的主攻方向,涉及到大氣污染防治、水污染防治、土壤污染治理、重金屬化學品和危險廢物污染防治、工業污染防治等各方面。
- 微生物:水生植物是生態,微生物更是生態[ 10-19 14:40 ]
- 傳統理論認為,水體污染后種植水生植物是一種生態無污染的水處理方法,該方法就是模擬生態系統的結構,對食物鏈中的生物進行合理配置,從而使食物鏈中各個生物之間能相輔相成。遺憾的是這種方法掌握起來較難,管理技術要求頗高,調控過程非常復雜,抗自然災害風險能力很弱。 種植水生植物的水環境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生態系統,而水體本身就是一個微生物生態系統。這種微生態系統更原始,更穩定,更易維持。湖泊,河流,海洋等各種地面水中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微生物,但它們所含的微生物種類、數量和分布都不相同。其中有些是“土生土
- 景觀湖有沒有必要建設水質在線監測系統?[ 10-19 15:23 ]
- 不少人會有疑惑:大型景觀湖是不是也需要像水庫一樣,建設水質在線監測系統? 水質自動監測系統一般包括取樣系統、預處理系統、數據采集與控制系統、在線監測分析儀表、數據處理與傳輸系統及遠程數據管理中心。 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可以實現水質的實時連續監測和遠程監控,機動、快速反應能力和自動測報能力可實現重點地區、重點水域和供水水源地的水質自動監測,同時其高效的監測信息數據傳輸和分析效率,可有效提高對突發、惡性水質污染事故的預警預報及快速反應能力。 若對10萬平的景觀湖建設在線水質監測系統,需要建設至少5個岸
- 人工湖水質處理的關鍵點[ 10-19 14:43 ]
- 人工湖運行半年、一年后,往往會出現藻類泛濫、水體渾濁不堪,嚴重的話,可能會出現發黑發臭現象。而即使是新建人工湖注水后,夏季沒幾天水也會變綠了。而人工湖水質處理的方法目前有很多種,但大多是都事倍功半,有的還會導致水質更加糟糕。原因就在于,沒有找到人工湖水質處理的關鍵點。 人工湖多是人為修筑或改造,水系封閉,周圍人類活動頻繁,容易受到污染,水系本身生態系統不健全,導致自凈能力極端低下。因而,在人工湖水質處理中,最關鍵的是提高水體自凈能力。 HDP景觀水直接凈化工藝借鑒生物接觸氧化原理,直接在人工湖水體內
- 人工濕地作為景觀湖凈水系統的分析[ 10-19 14:41 ]
- 人工濕地系統達到最優凈化處理效率需2-3個生長周期,運用人工濕地技術模擬自然水景生態系統,能夠過濾懸浮物和吸收氮磷,可使水體一段時間內保持清澈和無異味的狀態。 但在實際應用中,人工濕地系統尚有不少不足的地方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 (1)土地問題 據經驗表明,人工濕地處理1m³生活污水需要占地5-10m²。即使是水污染程度較低的景觀水凈化處理,土地實際需要量仍然很大。 (2)凈化問題 人工濕地技術難以去除污水中的氯化物、高濃度氮氨、色度等。 (3)水體問題 水量3000m
- 水景維護誰買單?[ 10-19 14:45 ]
- 以依山傍水而居,作為項目的賣點,往往能打動不少人的芳心。但是在鬧市中,要得到流水湍湍的風景,也只能人為打造。現代市民既不想離開城市的便捷,卻又想享受山水圍繞的自然風光,開發商為了房子好賣,建造人工湖也是合情合理。一個清新優雅的水景設計是小區里不可或缺的風景線,在實際運行中,不少水景園林卻成了擺設品,很多已經“干塘”,部分甚至被青苔和垃圾充斥其中。 人工湖建好之初,水質短期內能夠保持良好。隨著時間推移和業主逐漸增多,垃圾也隨之涌現,即使業主對其呵護有加,可是好景不長,進入夏季后,





